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形象化的寓言,确切地把抽象的时间与空间观念深植到中国人的生命态度中去,对此后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庄子在《逍遥游》中基本上在谈时间与空间给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真正测知时间与空间。时间究竟有没有开始?空间究竟有没有边缘?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而一切艺术上的努力也无非是借着不同的方法试图摆脱有限的束缚以达到无限罢了。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或是苏轼的《寒食帖》,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劫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本身是暗含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的。
庄子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发现在这无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时发现了在无限中,现实经验中的“小”“大”“长”“短”都可以因为心的自由而随意处置了。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与展放中的一环,而生命是指向无限的。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似乎不只是长卷绘画,那演义不完的章回小说,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的建筑,那长达几百折的戏剧组合方式,都在显示着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其实更确切地说,也许中国人已勘透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或固定。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这正是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无终始”,在艺术形式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线的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
(摘编自蒋勋《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
材料二:
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等。例如李安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也有这个变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
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
中国人在文学里,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
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
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
(摘编自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一直都渗透其间,时空无限,中国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他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达到生命的“逍遥”之境。
C.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
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穿越无限的时空保存下来的崇高价值。
B.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中,也能够体现出庄子哲学中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绘画中的梅兰竹菊类似,都是观念的产物。
D.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可以把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起来,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我们既可以看到时间,也可以看到空间的存在。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观念化的产物”的一项是( )
A.散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
B.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
C.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
D.《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庄子哲学的时空观所包含的内容。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具体例子,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山庐梦影(节选)
凌叔华
“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一次无意中读到石涛这两句诗,久久未能去怀,大约也因为这正是我心中常想到的诗句,又似乎是大自然给我的一个启示。
我常想对山水最富情感与理想的民族,中国人恐怕可算首屈一指了。我们都是从孩提时就受过爱山水的训练。许多中国孩子很小就读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诗人高士,却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如果用近来的统计方法去算古今诗集里关于山水的诗句,恐怕字数可过千万吧?陆放翁因为自己爱山,又怕人不懂得看山,便指出一个有趣的看法说“爱山只合倒骑驴”。辛弃疾也因为自己嗜好山水,却怕年轻人像自己那样失掉欣赏山水的机会,所以他写“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这两句词却不知曾害得多少暮年诗人落泪。
我时常想起,当我初学山水画时,我的老师(王竹林师专画山水兰竹)再三说过:“你学画山水,第一要懂得山水的性情脾气,等到你懂得它的性情脾气到了家,你就会猜到了什么时候它要笑,什么时候它发愁,什么时候它打扮起来,什么时候它像是生气,什么时候它会假装正经不理人。到你真的懂得山水的脾气,你就会下笔潇洒自然了。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在那时我只有七八岁,我只觉得他说得“好玩”,却未想到这原是中国画的高超微妙道理。这在我单纯洁白的灵府,永远留下了一个神的启示。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想是如彼之误),远数十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此处如此仍是如彼之意),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之形状,可得尽悉乎?山春秋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化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中国诗人对山真是多情,他们不论在哪种心境,都会联想到山。想到他的爱人,也会想到一抹淡淡的远山,别离时吟出“带汝眉峰江上看”令人意销之句。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我们会意味着“水仙曲”的潇洒缥缈的意境。
除了北京的西山,与我相依最久的,要算湖北的珞珈山了。在日寇将侵入武汉时,我们急着要离开住过三年的珞珈山,山坡上手植的两株紫白木笔,在别离前几天,竟开了好多朵花,那时正是六月,谁能不说这是奇迹呢?谁能不相信这是珞珈山多情的表示呢?我那时真体验到了李后主悲凉的词句“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了。
不知为什么,欧洲的山,在我印象中,殊为漠漠。我虽羡慕过瑞士少女峰近旁的高山,留峦过翡冷翠的平山,但相别后,从来没有再梦见。英格兰湖区诗人那里的山,诗人华兹渥斯的故里的“草海”,我也十分流连过。
不知又是何因缘,我住到裕廊山上来了。
裕廊山上的十一月早晚有雨。一场夜雨后,到处流着山泉,淙淙潺潺。爱山庐对面,青山被雨洗过,更显得青翠欲滴。近几日忽然放晴,天空格外蔚蓝高远,令人不禁怀想到北京的秋日。这时正是大家上西山看红叶,或要去陶然亭看苇花的季节了。街上到处有各色菊花摆出来卖,果摊上有红的柿子枣子,白的鸭梨秋梨了。
寓前阶畔新的栀子花,早上开了两朵,它的芬芳,令人想念江南。坡上的相思花开,尤其令我忆念祖国的桂花飘香,若不有对山的山光岚影依依相伴,我会掉在梦之谷里,醒不过来的。
这时山下的鸟声忽起,它们忽远忽近地呼唤着。这清脆熟悉的声音,使我记起五个月前在伦敦的一夜,在我半醒半梦中,分明听见的一样。这些鸟声,是山喜鹊、鹧鸪和唤雨的鸠,飞天的云雀吧,除了在梦中,严寒的伦敦,它们是不会飞去的。想到这一点,我更觉得对面的山谷对我的多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古诗词中有关于山的内容是为了佐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镌刻着对山水的深厚情感,也说明了自己对山的热爱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
B.文章中所述作者小时候学习中国画,老师留下的一个“神的启示”是说只要了解了山的性情,就能在画山水画时自成一家。
C.文章化用李后主“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词句,承接前文战乱时期离开珞珈山时的情景,意在描绘山河破碎,人际飘零时的无尽感伤。
D.文章中作者在星洲的裕廊山上赏景,心中怀想的却是北京的西山和江南的风景,意在借山景的怀想传达对祖国深切的思念。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开头,引出全文对山的描写,用“山”串起了作者对自己人生过往的回想,也串起了中国人对山的情感。
B.文章一再引用有关“山”的诗词,为散文的语言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让整篇文章都氤氲着美好的古典气息,隽永而又回味悠长。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把作者饱满细腻的感情渗进其笔下优美的景致中,让人赏心悦目。
D.文章结尾写到北京的秋景、江南的栀子花、梦中的鸟鸣,为文章更加增添了一种诗化的效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8.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对欧洲的山虽也曾“十分流连”,但总体却“殊为漠漠”,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情感。
9.文章的最后三段,是本篇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大将军曹爽辟为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及爽诛,以故吏免。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转秘书监。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着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及裴秀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秀为儒林丈人。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及王业告之,沈、业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户。
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
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转镇南将军。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皆与沈谘谋焉。
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转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葬田一顷,谥曰元。明年,帝追思沈勋,诏曰:“夫表扬往行,所以崇贤垂训,慎终纪远,厚德兴教也。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经纶坟典,才识通洽。入历常伯纳言之位,出干监牧方岳之任,内着谋猷,外宣威略。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其赠沈司空公,以宠灵既往,使没而不朽。又前以翼赞之勋,当受郡公之封,而固辞恳至,嘉其让德,不夺其志。可以郡公官属送葬。沈素清俭,不营产业。其使所领兵作屋五十间。”子浚嗣。后沈夫人荀氏卒,将合葬,沈棺榇已毁,更赐东园秘器。咸宁中,复追封沈为郡公。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革俗之要实/在敦学/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B.革俗之要/实在敦学/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C.革俗之要/实在敦学/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D.革俗之要实/在敦学/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元,晋朝年号,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B.东堂,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在晋朝时指晋宫的正殿。晋武帝时郤诜于东堂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去出使,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在文中是指王沈持节都督北方战事。
D.追封,或作追赠、追尊,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可以在世时赠也,可以死后追赠,进行加封,以显死后哀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沈孝义双全,好书善写,曾与当时名士同著《魏书》,但其因惧怕当时权贵,在编书时多有隐讳,不如陈寿著《三国志》般如实记录。
B.魏文帝时,王沈得高贵乡公赏识。在高贵乡公要反叛文帝时,王沈及王业立即向文帝告发了高贵乡公,因而得功封赏。
C.王沈文武双全,在地方施政有方,教化百姓;督战事也能声震边境,击退敌寇。到了晋武帝时期,仍然受皇帝赏识,深得重用。
D.王沈清明节俭,不慕权财,拒绝朝廷封公之赏。在他去世后,皇帝为表其功勋,念其功勋,仍以郡公之仪送葬并加以奖赏,使其子继承了封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
(2)又前以翼赞之勋,当受郡公之封,而固辞恳至,嘉其让德,不夺其志。可以郡公官属送葬。
14.晋武帝认为王沈有哪几个方面的功勋?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①郁嵯峨②。
(注)①巫岫:巫山。岫,山。②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交代梅花初绽和盛放的时间,表明了诗人观察的细致与对梅的关切之情。
B.诗人虽然在梅花盛放的时节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美好,但“客愁”萦怀,无法排遣。
C.颈联一般抒情,但本诗却另辟蹊径继续写梅,继而照应题目,以“江风”引出江梅。
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表达含蓄蕴藉,委婉深沉,读之回味无穷。
16.诗的颔联与颈联的描写颇具匠心,诗人在这两联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到客与苏轼的谈话,用比喻的修辞感叹人生短暂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了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眼欲穿中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广场走来。_________的三人飞行乘组一亮相,顿时惊艳了全场,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歌唱祖国》乐曲响起,_________的歌声响彻广场,振奋人心。
自2003年10月,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这里出发,一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至今已有13名航天员20人次从这里出征。中国人在茫茫太空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指令长翟志刚走在最前面,时隔13年,历经_________,他再次领命出征,更加沉稳自信。面对艰巨复杂的空间站建造任务,他表示:“我们乘组将牢记初心使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好这次任务。”
中国第一名“太空教师”王亚平颌首微笑,她带着孩子们的美好祝福,二度出征,“太空玫瑰”又将精彩绽放。
“80后”航天员叶光富_________,历经11年拼搏,他终于踏上飞天征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神采奕奕 威武豪迈 千淘万漉 步履铿锵
B.英姿飒爽 雄壮激昂 千淘万漉 步履轻盈
C.神采奕奕 威武豪迈 千锤百炼 步履轻盈
D.英姿飒爽 雄壮激昂 千锤百炼 步履铿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望眼欲穿中,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广场走来。
B.望眼欲穿中,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广场走来。
C.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望眼欲穿中,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广场走来。
D.迈着稳健步伐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着乳白色航天服,在望眼欲穿中,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广场走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双重性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自9月中下旬开始,包括“祝融”号、“好奇”号、“毅力”号等在内的众多火星探测器,___①___。但出现问题的并非是探测器,而是火星即将和地球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它将躲在太阳身后一个多月,对地球避而不见。
太阳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火球”,___②___。它发出的电磁波涵盖范围广,从短波到长波,太阳都兼容并包。因此,当有天体运行至与太阳、地球同一直线时,太阳发出的强大电磁波便会将天体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淹没,使得地球无法与其进行准确通信,从而造成暂时性失联,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日凌。
( )。太阳自身庞大的体积不仅会遮挡火星探测器发出的信号,其产生的强烈电磁干扰也会使得地球无法在庞杂的背景噪音中准确分辨出火星探测器的信号,___③___。同时,地球上传至火星的信号也会被太阳电磁波所覆盖,无法准确到达,致使两者之间的有效通信被迫中断,上行无法进行控制,下行数据也很难有效接收。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日凌,导致了此次祝融号以及环绕器的失联。
B.正因此,祝融号以及环绕器就跟地球失去了联系。
C.此次导致祝融号以及环绕器失联的原因便是如此。
D.以上便是此次祝融号以及环绕器失联的原因所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名校高学历毕业生的名字出现在一些中学的新教师录用名单上,对此,社会各界看法各异,褒贬不一。
有人说,用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这是对基础教育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人才价值最大的肯定,理应为他们点赞。有人说,名校高层次人才为国之重器,应该为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着的“卡脖子”高新技术问题而努力,实在为他们不值。
有人说,他们的加入极大拓宽了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人说,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管理的经验和教学的方法更为重要,更需要教师脚踏实地、以稳定的心态面对这个岗位。
学校“青年成长与国家未来”论坛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现在全校师生中征集发言代表。请你写一篇发言稿,结合你的经验和感受谈谈你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D
4.①庄子的时空观引领人们发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并在无限中寻找一种自由逍遥之境。
②庄子的时空观引导人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突破生命必将劫毁的限制,去追求心灵和艺术的无限自由。
5.①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是共同构成文学的基本要素。例如作家要通过时间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提供道德的训诫等,而这个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也必须要有空间化的物体或者背景。
②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空间附属于时间。例如古典诗词中的“月”属于一个空间化的意象,但是它包含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国人寄托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这就具有了时间作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错误,原文只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C.“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二原文“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只是说明文学中时间与空间二者关系密切,不是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
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错误,“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是材料二中作者提出的观点,不能代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错误,原文是“文艺复兴之前……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文艺复兴之前不是,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 《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是具体的一处地点,是作者用以自慰和自勉榜样,属于观念化的产物。
B. 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象征着人的品格,属于观念化的产物。
C. 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是歌曲,象征着故乡,让项军产生了乡思,属于观念化的产物。
D.《清明上河图》是现实主义画作,再现了北宋大都市的风俗,画中的行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属于材料二作者观点中的作为背景出现的“观念上的东西”。
6.B
7.C
8.①在作者眼中,欧洲的山再好再美,到底是异国情调,没有移植在东方人的心坎上,因此相别后很少再想起来。②作者长年客居他乡,心中难以忘怀的是祖国的山水,对异国的山水感情平淡,这是由游子的思乡心切带来的疏远。
9.①情感表达浓烈缠绵,蕴藉深厚。眼前是裕廊山淙淙潺潺的山泉,但作者却怀想着遥远的北京和江南,字里行间流露着浓郁的游子思乡之情,灌注着作者对祖国的相思之情、眷恋之绪,读来令人动容。②呼应题目,结构严谨。结尾多次提到“梦”,照应题目“爱山庐梦影”,行文结构圆融紧凑。③诗化的语言风格,清婉隽永,渲染了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读来意蕴悠长。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B.“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是“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的表述错误,将第二、三部分顺序概括颠倒了,应为“‘缘山’—‘爱山’——‘恋山’”。
10.C
11.D
12.A
13.(1)王沈探寻好的治理方法,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针,选择好的执行。
(2)此外,以前因辅佐的功勋,应当受郡公的封爵,然而他坚决推辞,我赞美他谦让的品德,不改变他的志节。可以郡公官品送葬。
14.①行为遵循礼法,守身居正。②心思清廉纯粹,博识多才,满腹经纶。③治国有谋略,治军有德威。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翻译为:改革旧俗的关键,确实在于重视学习。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游戏人生,伤风败俗。
“革俗之要”是定语和中心语结构,“之”是连接中心语和定语的助词,需要与后文断开,排除AD;
“优闲”是一个词,形容将吏子弟在家的状态,不能断开,排除A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可以在世时赠”错误,追封,只能是人死后追赠。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A.“因惧怕当时权贵”于文无据。原文是“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没有说“因惧怕当时权贵”。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探寻”,探究寻找;“善”,好;“案”,按照;“从”,这里指执行。
(2)“以”,因为;“翼赞”,辅佐;“固”,坚决;“嘉”,赞美;“夺”,改变。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晋武帝认为王沈有哪几个方面的功勋”可以快速定位原文到第五段。
由“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可知,王沈行为遵循礼法,守身居正。
由“执心清粹,经纶坟典,才识通洽”可知,王沈心思清廉纯粹,博识多才,满腹经纶。
由“入历常伯纳言之位,出干监牧方岳之任,内着谋猷,外宣威略”可知,王沈治国有谋略,治军有德威。
参考译文: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于写文章。大将军曹爽征召他为属官,逐渐迁任中书门下侍郎。等到曹爽被诛时,因旧官吏身份被罢免。以后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转任秘书监。正元年间,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主管著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常有隐讳,不像陈寿那样如实记录。
当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邀请王沈及裴秀多次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裴秀为儒林丈人。等到高贵乡公将要攻打文帝,召王沈及王业告诉他们,王沈、王业赶紧报告了文帝,因有功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两千户。
王沈探寻好的治理方法,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针,选择好的执行。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间风化衰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在在于重视学习。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游戏人生,伤风败俗。”于是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后来又相继升为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在平定蜀地的战争中,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使边境动荡。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寇闻声而退。转任为镇南将军。武帝登上王位,授予御史大夫,兼任尚书令,加任给事中。王沈凭借才气名望,闻名于当世,因此关系到开国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都来与他咨询谋划。
等到武帝即位的时候,因王沈有辅佐大功,转任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封他为博陵郡公,坚决推辞不受,于是皇帝只进爵为县公,食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王沈去世。皇帝穿素服哀悼,赐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供安葬的田一顷,谥号为元。第二年,皇帝追思王沈的功勋,下诏说:“表扬过去的功德,是为了崇敬贤能流传古训,对死者慎重对先人纪念,是为了崇德兴教。已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王沈,遵循礼仪身居正道,忠诚清廉纯正,精研古籍,才识渊博。在朝廷内历任常伯纳言的官位,出外担负治理一方的重任,对内出谋划策,对外显示威力谋略。建立国家设置官职时,首先登上三公辅相之位,兼管内朝,发布皇上号令,实在有辅佐国家的功勋。追赠王沈司空公,以此对既往表示恩宠,使死而不朽。此外,以前因辅佐的功勋,应当受郡公的封爵,然而他坚决推辞,我赞美他谦让的品德,不改变他的志节。可以郡公官品送葬。王沈平素清廉俭朴,不置产业。派他所率领的兵士建房五十间。”儿子王浚继嗣。后来王沈的夫人荀氏去世,将合葬,王沈的棺材已经腐朽,重新赐贵族用的棺材。咸宁年间,又追封王沈为郡公。
15.D
16.颔联:
①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利用情与景的反差,倍增其哀,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②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承首联写春意浓,然而再好的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以“客愁”为诗眼点明全诗主旨情感。
颈联:
①呼应题目“江梅”,春江微波与岸边梅花相映,巧妙地点明题目。
②融情于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元”与“自”再次为尾联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作衬。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 “语言表达含蓄蕴藉,委婉深沉”表述错误。诗歌中明确写了“客愁”,将思乡之情、羁旅之愁直接抒发,并不委婉含蓄。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颔联“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中,“春意好”描写诗人在江边看到春天美景,一个“好”字恰恰反衬出诗人“最奈客愁何”,面对无限春意,诗人客愁无边,却又无可奈何。因此这两联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
“最奈客愁何”直抒胸臆,诗人因为战乱二漂泊异乡,看到绽放的江边梅花,更是引起客居他乡的忧愁,“客愁”二字点明了全诗主旨,属于直抒胸臆。
颈联“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描写白雪与梅花同样洁白,春江上微波荡漾,江岸边梅花洁白,一方面景中含情,“元”“自”描写景色自好,但诗人见景更起思乡之情;一方面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江梅”。
17.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蜉、蝣、沧、浔、荻、瑟、兀、庐。
18.D
19.B
20.①双重性:用“太空玫瑰”来比喻王亚平,用“太空玫瑰”的绽放来比喻任务将获得成功。②表达效果:既生动地写出了王亚平出征时的美丽笑容,又表达了对其任务成功的美好祝愿。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英姿飒爽:英俊的姿态豪迈矫健。“英姿飒爽”更适合用于形容航天员的豪迈之情。
威武豪迈:多用于形容诗歌的语言风格。雄壮激昂:形容音乐、曲调等激动昂扬、富有激情、雄壮浑厚、气势恢宏。此处形容乐曲应选用“雄壮激昂”。
千淘万漉:形容千遍万遍的过滤,用水洗去杂质。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艰苦斗争和考验。“千锤百炼”更适合用于形容翟志刚历经多年的考验。
铿锵:用于形容声音响亮有力。比“轻盈”更好地突出叶光富首次出征的坚定信心。故选用“步履铿锵”。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望眼欲穿中的翟志刚……”有语病,“望眼欲穿”并非修饰翟志刚等人,而是表示周围人群的状态,因此“望眼欲穿中”应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放在句首;
“迈着稳健的步伐”的主语为“翟志刚”等人,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作为其定语,可以使主语更明确。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玫瑰”一般比喻美丽的女子,此处用“太空玫瑰”来比喻王亚平,生动写出了王亚平出征时“颌首微笑”的美丽笑容,暗示她美丽的同时又充满力量;
“绽放”为花朵美丽的呈现,可比喻生命的高光时刻。此处用“太空玫瑰”的绽放来比喻任务将获得成功,生动形象,充满乐观期待之情,表达了对王亚平出征后任务成功的美好祝愿。
21.C
22.示例:①都将陆续与地球失联②也是一台巨大的噪声制造机③从而造成信号接收困难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上文陈述“日凌”的行程过程,原因,由后文“其产生的强烈电磁干扰也会使得地球无法在庞杂的背景噪音中准确分辨出火星探测器的信号”“致使两者之间的有效通信被迫中断,上行无法进行控制,下行数据也很难有效接收”可知,该段解释“祝融”号等信号失联的原因。因此空缺处承上启下,“此次”指代第一段内容,“如此”既指代第二段内容,又概括后文。
A项强调“日凌”;
B项只说了上文内容;
D项也是只总结了上文。
故选C。